當你站在寵物用品架前,面對成百種包裝與宣稱,真正能幫你分辨好壞的不是廣告語,而是包裝上的那三塊資訊:成分表、營養分析表與餵食建議。掌握這三塊,就能把「天然」、「高蛋白」、「無穀」等行銷詞拆解成實際的營養判斷,避免讓毛孩吃下可能造成過敏、肥胖或慢性負擔的食品。理解包裝上的每一項標示,能讓你從消費者變成理性的守護者.
成分表:先看「前面三項」再決定好壞
成分表按照含量多寡排列,越前面的成分代表比例越高。第一步是確認主要蛋白質來源是否為明確的新鮮肉類或肉粉,以及是否標示來源(例如「去骨雞肉」、「鮮牛肉」而非籠統的「肉類副產品」)。若前幾項出現穀類或不明來源的副產品,就要警覺其蛋白質來源不一定有利於犬貓本性需求.
識別幾個重點能快速過濾商品:若前面出現「去骨雞肉」「牛肉粉」「魚肉」,代表動物性蛋白可能佔主體;若前面出現「玉米」「小麥」「米」,產品以碳水為主,對活動量低或傾向肥胖的毛孩不利. 另外,包裝若標示具體油源(例如「鮭魚油」「亞麻籽油」)而非籠統「動物油」,代表脂肪品質較可追溯且含有必需脂肪酸標示的機會較高.

營養分析表:從百分比解讀實際供給
營養分析(Guaranteed Analysis)會標示蛋白質、脂肪、粗纖維與水分等數值。理解乾基(dry matter)與濕重的差異是必要技巧:若比較乾糧與罐頭,必須先將數據換算到乾基後才能合理比較,否則會低估乾糧蛋白質或脂肪的真實含量.
一般建議的參考值如下:成犬蛋白質至少約18%起、幼犬與成貓需求更高;脂肪視年齡與活動量而定,幼犬、工作犬需求較高,老年犬宜降低熱量密度並增加關節保護成分。標示有EPA、DHA或Omega-3即表示對抗發炎與支持腦神經功能有加分效果,適合老年或特定病況毛孩.
不要只看「最低蛋白」或「最低脂肪」,還要留意粗纖維與熱量標示,過高纖維可能影響營養吸收,熱量若未標示,可能讓你低估餵食熱量導致肥胖.
添加物與防腐劑:避開長期風險的名單
許多產品為了風味與保鮮會加人工色素、防腐劑或過量香料。部分常見化學防腐劑如BHA、BHT在動物實驗中曾引起關注,因此應盡量選擇以維生素E(生育酚)、維生素C或植物萃取物作為天然防腐來源的配方.
「天然」標籤並非萬靈藥,廠商可能以部分天然成分混合人工添加物仍主張「天然」。因此閱讀成分表能辨別是否有過多人工填充物或香料,並檢查包裝是否說明有害添加物或完整防腐方式.
根據毛孩需求選擇配方:年齡、體型與健康優先
每隻毛孩的理想配方都不同。年齡、體重、活動量與病史決定了蛋白質、脂肪與纖維的比例。幼犬/幼貓需要更高的蛋白質與熱量支持成長;老年寵物則需要低熱量、高纖維並添加葡萄糖胺或軟骨素等關節保健成分;對食物過敏或腸胃敏感的毛孩,可選擇單一蛋白或水解蛋白配方.
處方飼料則是針對特定疾病(如腎臟病、尿路結石、糖尿病)設計,需依獸醫指示使用。選擇時請以「毛孩的實際醫療與生活狀況」為優先,而非單看廣告或流行趨勢.
餵食建議與實務操作:數字是參考,觀察最重要

包裝上的餵食建議通常以體重做為劑量基礎,但這些建議多以理想體重或標準活動量為前提。選擇餵量時應以毛孩的實際體況調整,並觀察體態條件(例如肋骨是否可輕微觸摸)與體重趨勢,逐週調整餵食量以避免過快增重或減重.
若改變品牌或配方,建議用7至10天的漸進式替換法逐步過渡,以降低腸胃不適或排便改變的機率。任何餵食改變引發的嘔吐、持續腹瀉或食慾顯著下降皆應立即就醫並停用該食品.
真實檢核清單:購買前的五個必查項目
- 成分前三項是什麼?是否為明確動物性蛋白或不明穀物填充物。
- 營養分析是否以乾基計算後合理?蛋白質、脂肪與纖維是否符合年齡需求。
- 是否標示重要脂肪酸(EPA/DHA/Omega-3)或功能性添加物?尤其對老年或特定需求毛孩有益。
- 包裝是否列出可能有害的人工防腐或香料?優先選擇以天然抗氧化劑為主的配方。
- 是否有AAFCO或等效營養適當性聲明?若是處方或特殊配方,是否有獸醫建議或臨床試驗支持.
以此清單快速篩選後,再以毛孩的個別需求與獸醫建議做最終決定,就能有效降低踩雷風險。
閱讀標籤就是在守護毛孩
真正能決定毛孩健康的是長期飲食習慣與你做出選擇的能力。花幾分鐘讀懂包裝上的成分與營養分析,搭配觀察毛孩的體態與行為,你就能把行銷噱頭轉化為科學判斷,讓毛孩吃得更安全、更有營養、更適合他的人生階段。閱讀標籤不是挑剔,是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