跌倒是長者居家生活中最常見的意外之一。根據醫院管理局的統計,65歲以上人士中,每年約有三分之一曾經跌倒,其中超過一半發生在家中。跌倒不僅可能導致骨折、頭部創傷,還可能引發長期臥床、抑鬱甚至失去自理能力。這些後果對長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負擔,因此照護者必須從細節著手,打造安全的居家環境。

地面安全:防滑是第一步
地板濕滑是長者跌倒的首要原因之一,尤其在浴室和廚房這些濕氣重的區域。地面若未加裝防滑設計,長者在洗澡或如廁時極易失足。照護者應選用具吸附力的防滑地墊,確保其牢固貼合地面,減少滑動風險。若地板有高低差或門檻,應考慮加裝斜坡或移除障礙物,讓長者行走更順暢。地毯若無防滑底層,也應避免使用,以免絆倒。
照明設計:光線就是安全感
光線不足是夜間跌倒的常見原因。長者視力退化,對光線的敏感度降低,若環境昏暗,容易看不清障礙物或地面變化。照護者應在走道、浴室及床邊安裝感應式夜燈,確保長者在夜間活動時有足夠照明。白光LED燈能提升視線清晰度,避免視覺誤判。感應燈的設計應具備低耗電、即時亮起的特性,並安裝於長者常活動的路徑上,例如從床鋪到廁所的動線。
家具配置:穩固與支撐缺一不可
家具的高度與穩定性直接影響長者的行動安全。過高的床鋪或缺乏扶手的椅子,容易讓長者在起身或坐下時失去平衡。照護者應選擇有扶手的椅子與沙發,並確保座面穩固不滑動。床鋪高度應調整至長者膝蓋高度,方便上下床。若長者行動不便,可考慮使用床邊扶手,提供穩定支撐,減少起身時的跌倒風險。家具的邊角也應加裝防撞保護,避免碰撞造成傷害。

空間規劃:走道與玄關保持通暢
居家空間若堆放雜物或電線裸露,極易成為絆倒的隱患。照護者應定期檢查家中動線,確保長者行走時不受阻礙。走道應保持寬敞,避免堆放箱子、鞋子或其他物品。電線應固定於牆邊或使用收線器,減少絆倒風險。玄關處可加裝止滑墊,並使用低矮鞋櫃,避免長者彎腰過度。若空間狹窄,可考慮重新配置家具,讓長者的行走路徑更順暢,減少轉身或側身的動作。
浴室安全:濕滑地面與起身困難的雙重挑戰
浴室是長者最容易跌倒的地方之一。地面濕滑、無扶手設計及浴缸進出困難,都是潛在危機。照護者可安裝L型防滑扶手,協助長者在如廁或洗澡時穩定身體。使用有背沐浴椅或便椅,能減少長者站立時間,降低疲勞與滑倒風險。地面應鋪設防滑貼片,並保持乾爽。若使用浴缸,應加裝進出輔助器或考慮改為淋浴間設計,提升安全性。

穿著與鞋履:從衣物到鞋子的防跌細節
長者若穿著過長衣物或拖鞋,容易在行走時絆倒。照護者應選擇合身衣物,避免衣物拖地或過於寬鬆。鞋履方面,應選擇止滑鞋底設計的鞋款,並具備後跟包覆,避免腳掌滑出。拖鞋不應過於柔軟或無支撐,應具備穩固鞋底與防滑紋路。若長者有腳部變形或步態不穩,可考慮訂製鞋墊或選用專為長者設計的鞋款。穿著的舒適度與安全性同樣重要,不應只考慮外觀或價格。
輔具選擇:科技與設計的貼心守護
輔具不只是行走輔助,更是安全保障。照護者可根據長者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輔具,例如手杖椅、防跌感應墊、起身輔助欄杆等。手杖椅結合手杖與座椅功能,適合外出與居家使用;防跌感應墊則可在長者跌倒時自動通報照護者,提升應變效率;起身輔助欄杆則協助長者從床鋪或椅子安全起身,減少肌力不足導致的跌倒風險。輔具的選擇應以穩定性、易用性與舒適度為主,並定期檢查其功能是否正常。
心理照護:跌倒後的情緒支持不可少
除了身體傷害,跌倒也可能造成心理創傷。研究指出,長者跌倒後常出現焦慮、抑鬱或社交退縮等情緒反應。照護者應鼓勵長者參與簡單運動,如太極、散步或社區活動,建立自信與社交連結。與長者溝通跌倒原因,並提供心理支持與陪伴,有助於減少孤獨感與恐懼心理。若長者因跌倒而拒絕活動,照護者應耐心引導,逐步恢復其行動意願,並透過環境改善與輔具協助,重建安全感。

細節決定安全,照護者的用心最重要
長者居家防跌並非單一措施可達成,而是需要照護者從環境設計、輔具選擇到心理支持等多方面著手。只要善用資源與細心規劃,便能打造一個安全、舒適、充滿尊嚴的居家空間。守護長者的每一步,從細節開始,是每位照護者最重要的使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