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/ 疾病預防 / 30歲後肌肉悄悄流失?一圖速懂5大徵兆及預防對策

30歲後肌肉悄悄流失?一圖速懂5大徵兆及預防對策

肌肉流失

肌肉流失症常見於中年及長者,隨年齡增長,肌肉質量及力量下降,影響日常生活。研究顯示,30歲後肌肉每年流失約1%,40歲後每10年減8%,大腿力量更減10-15%。若不重視,活動能力下降,還可能增慢性病、認知障礙及死亡風險。香港65歲以上長者約七分之一受影響,80歲以上達五成。本文介紹肌肉流失症成因、徵兆、症狀、治療及預防,助你及早應對。

肌肉流失症的成因

肌肉流失症主要由年齡老化引起,肌肉蛋白合成減少、分解加速。其他因素包括:營養不足,尤其是蛋白質缺乏,常见於牙齒問題或食慾不振的長者;體內發炎及胰島素阻抗加速肌肉分解;更年期荷爾蒙失衡影響肌肉維持;缺乏運動導致萎縮;維生素D不足與肌肉流失相關;粒線體功能衰退造成神經肌肉退化。2025年研究顯示,全球肌肉流失趨勢上升,亞洲尤甚,香港單獨居住長者風險更高,與孤獨及營養不良有關。營養與運動可有效延緩。

肌肉流失症的特徵及五大徵兆

肌肉流失症的特徵是漸進性肌肉質量、力量及功能的喪失,常無明顯初期徵狀,但可透過五大徵兆察覺。這些徵兆不僅反映肌肉衰退,還可能預示更嚴重健康問題。

一、平地步行緩慢:大腿肌肉力量減弱,導致每秒步速低於0.8米。一般30歲健康成人,每秒步速約1.1-1.5米,每小時可步行4-5公里。若步速明顯變慢,需警惕。

二、手部握力減弱:上肢肌肉流失,拿東西變費力,如提不起水壺、開不了罐頭或擰不乾毛巾。這是日常功能下降的早期指標。

三、行動不便:從步行緩慢演變成起身困難,大腿無法支撐體重,需靠人扶或扶手起身,甚至無法上落樓梯,單腳支撐力不足。

四、反覆跌倒:平地也易跌,且一年內連續兩次以上。此階段已較嚴重,跌倒後需注意護理及復健,避免長期臥床加劇肌肉二次流失。

五、體重減輕:肌肉佔體重較重部分,流失後即使體型無變,體重也會下降。若無刻意減重,6個月內減5%以上(如70公斤長者減3.5公斤),應檢查。

這些徵兆若及早發現,可透過簡單測試如握力計或步速測量確認。2025年香港研究顯示,使用SARC-F問卷篩查可有效識別高風險群。

肌肉流失症的症狀及潛在問題

肌肉流失症除五大徵兆外,還有疲勞、平衡差、姿勢不良等症狀,甚至影響呼吸與代謝。潛在問題包括蛋白質不足、體內發炎、胰島素阻抗、荷爾蒙失衡、運動量少、維生素D不足及粒線體功能障礙,這些因素互為因果,形成惡性循環。NIH研究顯示,肌肉流失症增加心血管病、糖尿病及骨質疏鬆風險,加重醫療負擔。香港單獨居住長者因營養及社交不足,病情易惡化。

肌肉流失症的治療方法

治療肌肉流失症以非藥物為主,著重恢復肌肉質量與力量。以下是主要方法:

運動介入

  • 阻力訓練:如舉啞鈴或深蹲,每週2-3次,刺激肌肉生長。
  • 有氧運動:2025年研究顯示,結合有氧運動可改善粒線體功能,提升肌肉健康。

營養支持

  • 蛋白質攝取:每日至少每公斤體重1.2克,建議食用瘦肉、豆類、乳製品。
  • 維生素D與omega-3:有助減少炎症,促進肌肉修復。

物理治療

  • 電肌肉刺激(EMS):臨床試驗證實可有效延緩肌肉流失。

新興療法

  • 藥物研究:2025年香港研究顯示,HIV藥物Maraviroc在動物模型中提升肌肉質量及握力,未來或成新療法。
  • 中醫輔助:如黃芪等補氣藥材,研究顯示可改善能量代謝。

治療需因人而異,建議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,制定個性化方案。

肌肉流失症的預防方法

預防勝於治療,從30歲起養成習慣可有效減緩。維持均衡飲食,確保蛋白質來源豐富,如9種植物蛋白食物(豆腐、堅果、扁豆)。定期運動,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活動,加上阻力訓練。監測維生素D水平,適量曬太陽或補充。避免久坐,鼓勵日常活動如散步或伸展操,可一次運動全身肌肉。2025年全球研究強調,生活方式調整如戒煙限酒,可降低發炎風險。在香港,社區中心常有長者運動班,參與可提升社交及堅持度。及早篩查,使用握力或步速測試,及時介入。

總之,肌肉流失症雖不可避免,但透過了解成因、察覺徵兆、積極治療及預防,可維持生活品質。香港長者尤其需注意,及早行動,遠離風險。

Tagged: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Aragan Secret 以色列護甲液
Aragan Secret 以色列護甲液
Dark Spots - JC Beauty
愛保健通血管蔬果汁
芬衣草鈴木保健貼
Dark Spots - JC Beauty
愛保健通血管蔬果汁_ads
芬衣草鈴木保健貼
previous arrow
next arro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