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脈曲張不只影響外觀,更是身體循環系統發出的警訊,忽視可能讓健康亮起紅燈。
你是否也曾低頭看見自己腿上浮現如蚯蚓般扭曲凸起的「青筋」?這些其實是靜脈曲張的表現,好發於需要長期站立或久坐的族群,例如教師、銷售員、辦公室工作者等。除了影響外觀,靜脈曲張更可能帶來酸痛、腫脹、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。近年研究甚至發現,靜脈曲張患者罹患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。
01 哪些人容易出現靜脈曲張?
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下肢靜脈瓣膜功能異常,導致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心臟,瘀積在下肢靜脈血管中,在重力壓迫下形成的血管擴張現象。
以下族群風險特別高:
- 長期站立者:如教師、櫃姐、廚師等。
- 久坐辦公族:腿部承受的壓力會比一般人高。
- 體重超重者:增加下肢負擔。
- 有家族史者:遺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。

此外,一些會增加腹壓的動作,如長期用力咳嗽或經常便秘需用力排便,也容易誘發靜脈曲張。
02 靜脈曲張的潛在健康風險
靜脈曲張不僅是美觀問題,隨著病程進展,可能會導致:
- 腿部痠痛、沉重感與抽筋:尤其在下午或久站後症狀加劇。
- 皮膚變化:如色澤不均、搔癢、濕疹。
- 水腫:腳踝或小腿腫脹。
- 嚴重併發症:可能形成靜脈血栓,若血栓隨血液循環至肺部,可能引發致命性的肺栓塞。
2025年韓國一項大規模研究更指出,靜脈曲張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3.5%,而接受靜脈曲張治療後,罹患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可降低43%。
03 改善靜脈曲張的3大重點穴位
中醫認為透過按摩特定穴位,可以疏通經脈,促進下肢循環,達到緩解靜脈曲張的效果。以下三個重點穴位,每天適當按摩,能幫助改善症狀:

血海穴
- 取穴方法:位於大腿內側,膝蓋骨內側端向上約三橫指寬處,按壓時會有明顯痠脹感。
- 功效:主管血液相關問題,能調節氣血,改善下肢循環。
委中穴
- 取穴方法:在膝關節背面,當腿彎曲時,膝窩橫紋的正中央。
- 功效:中醫有「腰背委中求」之說,刺激此穴不僅能放鬆腰背部肌肉,還能刺激後膝窩的淋巴結,增加淋巴液回流,減少水腫,改善靜脈回流。
三陰交穴
- 取穴方法:小腿內側,腳踝骨最高點向上約四指寬處(約三寸),脛骨後緣凹陷處。
- 功效:此穴為脾、肝、腎三經之交會處,能調補氣血,健脾祛濕,對改善下肢循環極有幫助。
💡 建議每天早晚按摩這些穴位各3-5分鐘,力度以感到輕微痠脹為宜,長期堅持能幫助緩解靜脈曲張帶來的不適。
04 輔助改善靜脈曲張的生活技巧
除了穴位按摩,調整日常生活習慣也能有效預防和減緩靜脈曲張惡化:
調整睡眠姿勢
研究建議採用 「左側睡」姿勢,因為人體的大靜脈(腔靜脈)位置偏右,左側睡能減輕靜脈壓力,有助促進血液循環,減少下肢血液滯留。
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
無論是久站或久坐,都應該定期變換姿勢,每隔一段時間就活動一下雙腳,讓肌肉收縮,促進血液回流。
適當抬腿與運動
休息時可將腿部抬高,略高於心臟位置,有助於下肢血液回流。規律進行如快走、游泳、太極拳等運動,也能有效促進循環。
飲食調理
中醫推薦可飲用「黃耆山楂飲」:黃耆3錢、山楂2錢、赤芍2錢,用沸水800ml沖泡20分鐘後飲用。黃耆能補氣升提,山楂和赤芍則能活血化瘀,減緩靜脈曲張。
穿著醫療級彈性襪
對於已經出現靜脈曲張的人,可考慮穿著醫用彈力襪。這不是一般的襪子,而是能幫助血液回流心臟的醫療器械,最好在專業指導下選擇合適的壓力等級。
05 何時應該尋求專業幫助?
如果靜脈曲張已經出現以下情況,建議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:
- 腿部疼痛、腫脹或沉重感持續加劇
- 皮膚出現顏色改變或發炎現象
- 靜脈周圍皮膚變硬或發紅
- 腿部出現難以愈合的潰瘍傷口
現代醫學對靜脈曲張的治療已經相當進步,包括非侵入性的激光治療、微創手術等選項。中醫方面,除了穴位按摩,也可能採用針灸、火針、放血療法或中藥調理等綜合治療方法。
根據2022年臺灣長庚醫院的研究,有靜脈曲張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較無靜脈曲張者高出64.7%。這項發現提醒我們,腿部健康與整體身體狀況,包括大腦健康,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。
別再認為靜脈曲張只是小問題,今天開始就透過穴位按摩和生活調整,照顧好你的雙腿,讓它們繼續穩健地陪伴你走向未來每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