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,俗稱「富貴病」,係香港極為普遍的都市病。根據衛生署數據,本港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係糖尿病患者,數字更持續上升。唔少人以為確診後就要同藥物終身為伴,但其實透過中醫的整體調理觀念,配合生活習慣改變,絕對有機會穩定血糖、延緩甚至預防心臟病、腎衰竭、視網膜病變等可怕併發症。以下整合中醫智慧與近期科研實證,為你推薦3大有效招數。
第一招:智慧飲食——「揀飲擇食」係關鍵
西醫叫戒口,中醫就講究飲食的性味同身體的平衡。對於糖友來講,唔係完全唔食,而係要識得食。

- 恪守「低升糖指數」原則:選擇消化吸收慢、唔會令血糖急升急跌的食物。例如將白飯轉為糙米飯、全麥包;用薯仔、南瓜呢類高纖澱粉代替部分主食。2023年刊登於《營養學》期刊的研究回顧再次確認,低升糖指數飲食對長期血糖指標(糖化血紅素HbA1c)有顯著改善效果。
- 中醫推薦的「健脾祛濕」食材:中醫認為糖尿病與「脾虛濕困」有關,脾功能弱就無法有效運化身體嘅水穀精微(營養),導致血糖代謝紊亂。建議多食山藥(淮山)、茯苓、粟米鬚、冬瓜等食材。山藥富含抗性澱粉,有助平穩血糖;而粟米鬚水更係民間常用嘅保健茶飲,現代研究指其有利尿、輔助降血糖作用。
- 調整進食順序:記住口訣「先飲湯、再食菜、後吃肉、最後飯」。呢個順序可以先用湯水同膳食纖維增加飽腹感,減慢後續碳水化合物嘅吸收速度,從而避免飯後血糖飆升。
第二招:持之以恆的運動——「活絡氣血」改善胰島素阻抗
運動唔單止可以燒脂減肥,更係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的天然良藥。中醫角度,運動能「活絡氣血」,促進氣機運行,令身體細胞更容易接受胰島素的指令。

- 帶氧運動為基礎: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運動,例如急步行、慢跑、游泳、踩單車。關鍵在於「持之以恆」,分散進行(例如每日30分鐘)效果更佳。
- 加入肌肉訓練:肌肉係身體消耗血糖的最大器官。增加肌肉量等於增加血糖的「儲存庫」。2024年初一篇發表於《運動醫學》的文獻指出,結合帶氧運動同阻力訓練(如舉啞鈴、彈力帶訓練)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最為顯著。每週進行2-3次力量訓練已經足夠。
- 中醫推薦太極、八段錦:這類柔和氣功強調呼吸、動作與意念結合,既能鍛煉肌肉、改善平衡,亦有助減壓、調節自律神經,對穩定血糖有雙重好處。
第三招:穴位按摩與作息調養——「疏肝解鬱」降壓力
情緒壓力係血糖隱形殺手。壓力大會令身體分泌皮質醇,對抗胰島素功能,導致血糖上升。中醫特別重視「肝氣鬱結」對血糖的影響。
- 每日按壓降糖穴位:
- 足三里(小腿前外側):係強身健體的大穴,有健脾益氣、調理脾胃功能之效。
- 三陰交(腳踝內側):同時調理脾、肝、腎三經,對內分泌系統有平衡作用。
- 胰俞穴(背部):位於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,係針對胰臟功能的經驗穴。
每日用拇指按壓這些穴位,每穴3-5分鐘,感到酸脹感即可。
- 保證優質睡眠:研究發現,睡眠不足或質素差會直接干擾荷爾蒙,增加飢餓感同胰島素阻抗。盡量每晚11點前入睡,確保有7-8小時優質睡眠。
- 管理情緒:透過冥想、深呼吸、培養興趣等方式減壓。保持心境平和,避免情緒大上大落,對維持血糖穩定至關重要。
總結
控制糖尿病係一場馬拉松,並非單靠藥物就可以。透過中醫強調的飲食智慧、恆常運動同穴位作息調養,從根本改變體質,你絕對可以攞返健康的主導權。建議喺實踐以上方法前,先諮詢你嘅醫生同註冊中醫師,制定最適合你個人狀況的調理方案。
參考資料來源:
-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– 糖尿病
- 《營養學》期刊 – 低升糖指數飲食對糖化血紅素的影響
- 《運動醫學》期刊 – 運動組合對第二型糖尿病的益處
- 美國糖尿病協會 – 糖尿病標準護理2024
- 國家補充和綜合健康中心 – 糖尿病與輔助療法
-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– 糖尿病藥物資訊
- 《細胞》期刊 – 腸道菌群與代謝疾病研究新進展
免責聲明: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及教育用途,不能取代專業醫療意見、診斷或治療。所有健康相關問題,尤其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,必須諮詢註冊醫生或合資格醫療專業人員嘅意見,切勿自行停藥或改變治療方案。